本系統傢俱版主持:習風
   通過申辦有限開禁的銀行,民企所希望獲取的不只是低成本資金和高回報利潤,系統傢俱還有作為銀行大股東的隱性特權和騰挪空間。
   今年7月,國務院發佈的金融“國十條”稱,“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關鍵字的民營銀行”。
   如果說“國十條”是先聲,那麼,《中共中央關於當鋪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則是定音:“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
   銀行業向民間開禁,當然也如當年股市開禁般熱鬧。據公開的信息,目前全國已有36家民營銀行名稱獲國家工商總局禮服核准,“蘇寧銀行”、“華瑞銀行’、“中聯銀行”、“錫商銀行”、“國民銀行”等銀行名稱已為人們所知,只等銀監會的審批。
   與此相應的是,股票市場已是水未暖鴨先知。最近兩個月,民營銀行指數漲幅達70%以上。以蘇寧雲商為例,今年它的股價曾經一度跌破5元,但在民營銀行概念倍受追捧的背景下,股價最高上漲超過14元。
   民企為什麼如此衝動急切地想辦民營銀行,目的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不外乎以下三點:
   公式搶占稀缺資源
   銀行當然不是誰想辦就能辦的。中國現有的商業銀行有三種來路:一是原由國家辦的,如工、農、中、建、交等大銀行都是;二是原由地方政府辦的,由各地城商行、信用社改建成的都屬這一類;三是由原國有大企業內部財務公司轉型的,如招商銀行和華夏銀行。
   以民營銀行身份出生的有沒有呢?有,只有成立於1996年的民生銀行,成立之初民營企業股東占股東總數81.4%,民營企業資本金占資本金總數70.95%,後幾經股權改造,分別在2000年和2009年於上海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在許多城市都想建設金融中心的“運動”中,銀行包括其它證券保險基金在內的各類金融企業始終都是爭搶的對象。以至於如今,銀行仍是人們心目中的鐵飯碗。
   銀行資源稀缺不稀缺,從各地政府政策中也可以看出來。要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許多年前就出台規定,凡在上海設立總部的金融機構,將獲得市政府的一次性補貼和租房補貼;如果5年內業績良好,還將進一步獲得獎勵。相關政策甚至細化到為金融人才在戶籍和居住證的辦理、子女入學、醫療保障、金融人才公寓入住等方面提供便利。
   深圳自不必說。從2003年的《關於印發深圳市支持金融業發展若干規定的通知》,到《深圳市支持金融業發展若干規定實施細則》,再到補充細則,對金融機構總部、分支機構設立或遷入深圳的獎勵,已從500萬元、200萬元,分別提升到1000萬元、500萬元,更不用說,各區還有自己的獎勵措施。
   且不說銀行賺錢,就是不賺錢的殼也一樣值錢。2005年,廣發銀行凈資產接近負360億元、累計虧損400多億元,但是國內外投資者團隊出資242.67億元人民幣,也僅認購了重組後的廣發銀行85.58%股份。銀行牌照作為稀缺資源由此可見一斑。
   公式獲取低成本資金
   在中國,民營企業“不差錢”的很少。錢到哪裡去借?不是找銀行、找企業就是找社會。
   找銀行,人家瞧不起你。大型央企和小微的民營企業相比,你不能怪銀行不雪中送炭只錦上添花——畢竟規避風險是銀行的本能。這些年國企特別是央企,如中石油、中石化,動輒貸款上萬億,就讓許多民企瞪著眼睛罵娘。
   找企業借錢,那也是“大年三十借蒸籠”——你要我也要,再說了,就是有錢,誰不想把錢賣個好價。這些年央企的錢多,可人家都是自己做金融,有些直接就跟銀行聯動了,比如中石油與昆侖銀行。
   找社會,這事就更麻煩了。客觀地說,這幾年,國家也為企業融資拓寬了一些渠道,比如證交所企業債的發行便是。但更多的企業想通過如此正規的渠道融資,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民企最大的可能是,民間融資——這也是中國影子銀行龐大的原因所在。
   民間融資,且不說融資成本高,更大的風險還在於法律風險,一旦資金鏈斷裂,非法集資罪可能讓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浙江億萬富姐吳英,因為非法集資,被判死刑後改判死緩。湖南湘西三館集團總裁曾成傑非法集資逾34億元被執行死刑——這回沒有被改判。
   想一想,如果有了自己的銀行是什麼樣子呢?不用說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獲取低成本資金。民營銀行,可以合法地吸收公眾存款,而公眾存款正是低成本資金的來源。
   當然,事情也不是自己在自己的銀行就可多貸款一般簡單。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對同一借款人的貸款餘額與商業銀行資本餘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十”;《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則更加嚴格,“股東的關聯企業的借款在計算比率時應與該股東在銀行的借款合併計算”。儘管如此,民企即使不做換手搔癢的把戲,在自己作為股東的銀行貸款,利好是不言自明的。
   公式多元化發展或產業轉移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個產業的發展總有它自己的生命軌跡。如果持現有的資金,實施產業轉移,銀行不能不說是一個好的選擇。當然,占著銀山開發金山的多元化發展更是一個兩全齊美之策。
   銀行作為最賺錢的行當大家有目共睹。2011年,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8825億元,深發展、民生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等凈利潤增速都在40%以上;2012年,16家上市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合計1.03萬億,同比增長17.36%。以至於民生銀行行長洪崎自己都說“銀行利潤那麼高,我們都不好意思公佈”。
   這麼好的行當,誰不眼紅?萬科30億港元入股徽商銀行,史玉柱變身民生銀行第五大股東,綠地集團入股呼和浩特市商業銀行一億股……都是利潤高“惹的禍”。萬達集團的王健林,起初接受記者採訪時還羞羞答答地說“暫不會做民營銀行”,但幾天后就更正:“等細則出台之後,我再收購一個地方銀行”。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一直是民生銀行的大股東,他做銀行股東的經歷可以作為後來者參照。這些年劉永好在民生銀行賺了多少錢,很難統計清楚,但兩個月前他在世界華商大會上發言時說的一句話,大家可能沒忘記:“民生銀行每天幫我賺1000萬”。我們未必把他這句話當真,但也不可不當真。
   此次申報民營銀行的格力電器,或許打的就是劉永好的主意。守著近50%市場占有率的空調主業,再做成一家民營銀行,可謂左右逢源。只是持有格力電器18.2%股權的珠海格力集團,但其實際控制人為珠海市國資委,按照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近日透露的設立民營銀行的“五個原則”,格力電器可能不符合“純民資發起”這一原則。
   想藉此實施產業轉移,或許蘇寧雲商算一個。 2013年6月末,蘇寧雲商凈資產287.8億元,是國內純民營企業中資本實力較為雄厚的一家,但近年來被電商衝擊得盈利能力下滑也不可隱瞞。蘇寧雲商藉此改變主營業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原標題:為啥民企都想辦銀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x69rxccv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